SmallRig“大咖来了”:十位全球先锋影像创作者的镜头人生与时代回响

2025-05-30 10:18




以“影像浪潮・时代进程”为主题的2025国际影像文化周(中国·深圳)于5月23日-25日举办。作为国际影像文化周的三大核心板块之一,5月24日至25日,公众影像体验活动《大咖来了》迎来多场重量级影像大咖分享活动。


10位来自全球的影像艺术家、纪录片导演、航空航天摄影师、生态摄影师等齐聚深圳,面对面探讨影像在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多元价值,分享他们的镜头人生与时代回响,感受影像的故事力量。从胶片时代的生态记录到AI时代的叙事革新,从航空摄影的技术跃迁到家庭影像的微观历史构建,全方位展现影像作为时代见证与变革工具的力量。




▲点击图片可看大图




图片

01

荒野追寻四十载

《大咖来了》奚志农

全球野生动物摄影师
“野性中国”工作室创始人
唯一入选“国际自然保护摄影师联盟”的中国摄影师
曾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四十位自然摄影师之一


全球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以“荒野追寻40年”为主线,回溯其从胶片时代到数码革命的生态影像探索历程。1983年,他因参与拍摄科教片《鸟儿的乐园》中拴鸟摆拍的虚假场景而深受触动,自此扛起摄像机深入云南白马雪山,用过期胶卷记录滇金丝猴的生存困境,1998年拍摄的《母与子》成为首张被赠予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的中国野生动物影像,并于2001年助其成为首位获得WPOI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奖项的中国人。


从7公斤标清设备到手机240帧慢动作的技术跃迁,本质是为让更多人“看见”——2016年启动的“牧民摄影师成长计划”中,青海牧民7岁女儿用手机拍下雪豹捕食画面,成为全球最小雪豹记录者,而牧民拍摄的素材更构成了纪录片《雪豹和它的朋友们》的基石。他指出科学家在树冠层发现植物新种、培育出上百株幼苗的实质突破。作为“数码时代最早拥抱者”,他坦言AI追焦、预拍摄等技术极大提升了记录效率,但拒绝“容易的拍摄”,坚持填补中国物种影像空白,从滇金丝猴到斑头雁,镜头始终对准本土生态议题。当被问及未来计划时,60岁的他望向屏幕上90岁仍在野外的偶像乔治·夏勒:“我的退休还早,至少再追20年”。活动尾声,他匆匆赶往青海继续斑头雁纪录片收尾工作,展厅循环播放的雪豹穿越暴风雨镜头恰似其留给观众的箴言——保护始于看见,而看见需要比山更高的耐心,正如他40年如一日在快门与荒野间写就的答案:镜头对准之处,便是改变发生之地。




图片

02

Storytelling in Documentary

《大咖来了》杨紫烨

奥斯卡金像奖评委    
第7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获得者
斯莫格公益影像奖评委会主席

“身为华人,我们有责任记录同胞的故事。”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获得者导演杨紫烨以自身四十余年的创作历程,讲述纪录片如何成为“社会变革的武器”,并为青年创作者解析影像背后的伦理与力量。

生于中西文化交融的香港,1977年赴美学习艺术的经历使其直面身份认同冲击,与丈夫用16毫米胶片拍摄实验短片,聚焦女性困境与旧金山华工孤独境遇,奠定人文关怀底色。2006年凭《颍州的孩子》成为中国首位奥斯卡纪录短片奖得主,镜头深入安徽艾滋病村记录被歧视儿童,推动姚明等明星参与反歧视公益广告,促成社会观念转变,十年后回访见证政策改善如何重塑主人公命运。


其创作始终锚定边缘群体:记录香港回归后青年身份困惑的《风雨故人》、跟踪问题学生通过音乐剧重生的《争气》,皆以真实影像打破偏见。面对拍摄伦理争议,她强调“知情同意”是底线,曾因顾及被摄者安全放弃中东题材播出,坦言《颍州的孩子》拍摄初期遭家庭质疑,但十余年后当事人感激影片成为生命见证。近年她在香港大学培育新生代纪录片人,倡导用影像记录华人故事,认为AI无法取代时间淬炼的真实力量。活动尾声播放的《争气》片花中,少年们在舞台灯光下昂首高歌,恰是其创作理念的缩影——以镜头穿透黑暗,为无声者点亮微光。



图片

03

AI in Documentary Films

Commercial and Fiction

《大咖来了》Uli Gaulke

纪录片导演
德国电影奖最佳纪录片奖获得者
香港大学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教授

纪录片导演、香港大学教授Uli Gaulke分享了AI在影视领域的实践与思考。Uli回顾自身30年电影与计算机科学跨界背景,强调AI为纪录片创作带来的革新机遇与挑战。他介绍了香港大学GMSC发起的生成式AI教育项目,旨在培养学生将AI工具融入叙事创作,通过ChatGPT编写故事、Midjourney生成图像、Runway制作视频、Suno创作音乐等全流程实践,完成三分钟短片创作。项目注重技术伦理,通过自建AI模型实现数据独立,与慕尼黑电影学院、清华、复旦等高校合作推动开源技术应用。


Uli Gaulke现场展示了学生作品及历史纪录片《1938香港往事》案例,演示了AI复原历史人物形象、克隆语音、混合真实素材与生成内容的技术路径,强调提示词设计、角色一致性、故事板规划等核心技能。Uli指出AI在虚构创作中可替代背景设计、声音制作及配角生成,但主角表演仍需人类把控;纪录片重现场景可通过运动捕捉与模型训练优化。他辩证分析AI对行业的影响:降低制作成本使非洲等地区创作者获得话语权,但也引发版权争议与职业替代焦虑。最后呼吁以透明化流程、负责任态度探索人机协作边界,认为创意构思与情感共鸣仍是人类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鼓励从业者将AI作为增强叙事能力的工具而非替代品,在快速迭代中保持艺术敏感与技术更新的平衡。





图片

04

如何开启你的家庭影像创作

《大咖来了》顾雪

导演、策展人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硕士

家庭影像FamilyLens创始人


顾雪导演在分享中阐述了家庭影像创作的核心理念与实践方法,强调家庭作为社会最小单元承载着时代变迁的缩影。她将家庭影像定义为“以家庭视角观察世界”的创作方式,突破传统“私影像”的私密性局限,转而探索家庭成员间的复杂关系与社会议题的关联性。其创作历程始于偶然记录ICU病房外家庭会议的《家庭会议》(64分钟长镜头呈现生死抉择与价值观碰撞),以及洛阳百年膏药铺家族传承矛盾的《鼓楼之下》,由此发现影像可作为打破代际隔阂的“第三视角”。疫情期间的《庚子新年》通过十个家庭朗读新闻的形式,构建疫情时期的集体记忆档案,推动她创立“FamilyLens”项目,倡导全民记录家庭故事以形成“微观历史”。


顾雪提出家庭影像创作三要素:一是从固定镜头起步捕捉日常细节(如卢米埃尔《婴儿的午餐》式的原始记录);二是通过口述历史挖掘家族基因与时代印记(参考邱炯炯《椒麻堂会议》的戏剧化叙事);三是将摄影机作为“发酵器”激发深度对话(如黄惠侦《日常对话》中直面家庭创伤)。

她特别指出拍摄伦理的双重性:既可能修复关系,亦存在隐私暴露风险,需以“建立信任”为前提。目前“FamilyLens”已孵化近百部作品,涵盖中学生至61岁群体,通过影像实验室实现“档案活化”,并策划“何以为家”等主题影展重构家庭记忆。顾雪建议创作者以“自我书写”为起点,用影像追问“我从哪里来”,在技术层面推荐手机+脚架+收音的基础设备组合,强调“拍摄动机”比专业技巧更重要。





图片

05

像素中的宇宙:科技+艺术

的航空影像方程式

《大咖来了超侧卫

航空航天摄影师

环球旅行家


航空航天摄影师超侧卫以21年的航空摄影经验为核心,系统回顾了中国航空工业与影像技术的协同发展历程。他通过早期使用佳能300D拍摄珠海航展仅能选出17张照片,到近年单届航展拍摄10万张素材并精选3700张的对比,直观展现了中国战斗机从歼7到歼20、运油-20的技术跃升。


超侧卫老师拍摄足迹覆盖全球60余国,重点解析了商业航展如巴黎航展、珠海航展,与航空节如长春航展的差异化特点,指出中国航展已从“仰视国外机型”发展为“防务展级别”的全球顶尖航空盛会。在拍摄技法层面,他详细拆解了空对空拍摄的实践:需双安全绳固定于运输机舱门,承受零下气温与气流冲击,单次拍摄成本达10万元/天,此类高风险拍摄曾记录下C929飞跃维港、苏27特技飞行等珍贵画面。器材演进方面,他特别强调轻量化设备的重要性,使用SmallRig斯莫格拓展配件实现单人操作多机位,单次任务可积累12TB素材。通过对比国内外航展文化,他揭示了中国航空文化的独特性——长春航展以免费开放形式推进国防教育,而欧美航展则侧重征兵宣传的地面表演设计。在影像美学层面,他提出“用艺术呈现工业之美”的理念,通过驾驶舱视角记录编队手势、弹道轨迹等细节,其作品《飞越世界尽头》以融媒体形式展现航空影像的艺术价值。最后,他建议摄影爱好者善用地理定位软件捕捉机场起降瞬间,并预言随着国产装备升级,中国航空影像将创造更多世界级视觉符号。




图片

06

在人类学和民族学的边缘

《大咖来了》顾桃

世界游牧影展发起人

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年度十佳纪录片获得者

亚洲电视最佳纪录奖获得者


顾桃导演以《在人类学和民族学的边缘》为主题,分享了他20年纪录片创作的核心理念与实践经验。他强调纪录片创作应摒弃学科框架与技术束缚,转而依赖个体生命的呼吸、情绪、本能与直觉。他自述创作起点源于2004年对鄂温克族的记录,以DV和手机等低成本设备捕捉真实,认为“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拒绝将创作职业化以保持自由表达。


他主张创作者需全身心融入环境,通过时间建立与拍摄对象的信任,如早期用一年时间让鄂温克人适应镜头,最终实现“不批判不怜悯”的真实记录。对于年轻创作者,他建议从自身兴趣出发,用手机等便捷工具开启创作,强调“持续比才华更重要”,并鼓励以“幸存者”心态直面生活,摆脱伪装与商业压力。他以自身经历为例,提到拍摄《康野目的阳光》时通过喝酒拉近与日本黑帮成员的距离,展现纪录片创作中即兴与缘分的力量。此外,他反思疫情期间的生命体验,认为创作应回归人本,关注生命、人性与爱,而非陷入“制作”的工业化流程。他提倡低成本、高自主的创作模式,认为“行动是最好的开始”,并以鄂温克三部曲为例,说明真实日常中自然流露的幽默与困境才是作品的灵魂。最后,他重申纪录片是“人与人的缘分”,需以个体视角打破主流叙事,在边缘处探寻未被规训的真实。




图片

07

智能手机影像-理论与实践

《大咖来了》Max Schleser

手机电影导演

MINA电影节策展人

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电影和电视副教授


Max Schleser的分享围绕智能手机电影制作展开,强调其便捷性、创新潜力及对行业的影响。他结合自身经验指出智能手机拍摄打破了传统设备门槛,以低成本实现高质量创作,强调智能手机同样能完成专业叙事。他分享与社区合作项目,如太平洋岛屿共同创作、孟加拉偏远地区选角,强调智能手机记录真实生活的独特优势,尤其在捕捉日常场景与即兴创作中不可或缺。



Max Schleser提及参与南半球智能手机电影节、移动创新等平台,推动电影人分享创意,探讨流媒体向空间转移、竖屏拍摄等新趋势,并展望VR、NFT与Web3技术对电影发行与版权的革新。他主张智能手机不仅是工具,更是创作伙伴,通过自拍模式、分屏剪辑等探索个人化美学,,并举例意大利青少年自拍难民题材电影,展现其社会影响力。教学中,Max Schleser鼓励学生用手机实践,认为技巧与创意比设备更重要,曾指导学生两天完成65分钟故事片。他反思智能手机与传统电影并非对立,而是互补,如法国影院用手机拍摄实验电影,墨西哥《遗嘱》结合手机与传统智慧。技术层面,他提及ND滤镜、稳定器配件提升画质,但强调模块化与灵活应用。最后,Max Schleser呼吁行业接纳智能手机的多样性,通过电影节、在线平台展示作品,建立创作者社区,激发新一代用手机表达社会议题。他总结智能手机电影是技术民主化的体现,未来将与AI、360度媒体融合,重塑叙事方式与行业生态,鼓励创作者突破形式束缚,以创新思维记录时代。




图片


08

飞翔的vivo

手机摄影航拍技术

《大咖来了》王琛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企业家摄影协会(深圳)主席


王琛分享了使用vivo手机在全球多场景下的摄影实践,强调其便携性、色彩还原与功能优势。他以西藏大昭寺、三星堆文物等为例,展示vivo长焦镜头在弱光及拥挤环境中直接出片的效果,无需后期处理。通过北极冰川、莫斯科红场、柬埔寨毒蜘蛛等拍摄案例,体现手机在极端温度、人文纪实及突发场景中的灵活应用,尤其在无人机受限区域及宗教场所展现不可替代性。


对比传统相机,手机摄影融入日常生活,成为“身体一部分”,通过“人间烟火”专题记录美食与市井。他特别提及手机在飞行航拍中捕捉民航机视角下的文化遗产地,并通过28张拼接实现长幅壁画拍摄,作品被法国机构收藏。认为手机摄影打破技术门槛,使影像创作更自由,尤其在“一带一路”跨国项目中,手机帮助完成16国拍摄,将专业级效果与即时分享结合,重塑了摄影艺术的表达方式。




图片


09

当专业电影摄影师收到

剧本后要准备好的工作

《大咖来了》柯星沛

香港电影摄影师、导演、监制

第29届香港专业电影摄影师学会会长

代表作《叶问》提名金像奖最佳摄影


柯星沛老师结合自身多年电影摄影经验,从剧本处理、团队协作到现场执行,系统阐述了电影摄影前期准备的关键步骤。他强调首次阅读剧本需以观众视角沉浸式通读,避免过早技术性思考,待情绪沉淀后再进行类型分析与风格定位,如动作片需侧重武打设计,科幻片注重特技协调。


柯星沛老师提到,与导演沟通时,需通过影像参考(如名画构图、经典电影片段)建立共同视觉语言,同时重视美术指导对场景色调、服装细节的塑造,以提升画面感染力。勘景阶段需综合考虑场景物理条件,如空间大小、供电限制。灵活选择器材,如狭窄场景选用小型设备,夜景依赖高感光度机器,并提前测试特殊效果如特技镜头的光色偏转,以规避现场风险。现场执行时强调“到位而非漂亮”的理念,通过灯光布局隐藏场景缺陷,如在如《叶问》中利用单灯反射补光掩盖文物保护建筑的破败感,并保持与灯光师、武术指导的实时协作以应对突发需求。柯老师还指出,摄影指导需平衡技术严谨性与创作灵活性,既要遵循拍摄计划表,又需根据实际条件调整镜头设计,如多机位同步拍摄黄昏戏份,最终通过团队协作将剧本转化为富有质感的影像。




图片


10

看自然,其乐无穷

《大咖来了》凌子川

凌子川作为知名生态摄影师,结合多年全球行摄经验分享了生态摄影的核心理念与技术要点。他强调生态摄影是“自然之美的搬运工”,需以敬畏之心捕捉野生动物真实状态。他通过高像素机型和长焦镜头记录细节,后期裁切实现二次构图,确保作品适应网络传播与印刷需求。


凌子川提到,拍摄时需预判动物行为,如鸟类排泄后起飞、捕食前展翅等,借助AI对焦和高速连拍精准抓拍瞬间,同时利用预拍摄功能保留按下快门前后1秒的画面。他推崇轻量化设备与配件如斯莫格生态套件,在极端环境中注重电池与存储卡性能,并用手持防抖技术拍摄视频,实现600mm端稳定录制。凌子川以埃塞俄比亚狼、黑冕鹤等案例说明野外拍摄需尊重动物习性,避免干扰,倡导“保持距离”的拍摄伦理,反对无人机追逐等危险行为。他提出生态摄影应平衡技术与艺术,通过RAW格式保留宽容度,结合AI降噪处理高感光度素材,并以作品传递自然故事,唤起公众环保意识。其创作足迹横跨非洲、新疆、北海道等地,既有雪豹、朱鹮等珍稀物种记录,也关注城市化对鸟类的影响,体现了职业摄影师对生态保护的深层思考与行动力。





十位影像先锋以光为笔,在胶片与数据、苍穹与尘埃、科技与人性之间,书写着人类观看世界的第N种可能。这场影像大咖的对话告诉我们:影像革命的本质始终是人文精神的突围。从牧民手机里颤抖的雪豹影像,到新科技复原的1938香港街景,技术迭代从未稀释创作者对真实的敬畏。正如杨紫烨守护被遗忘者的生命尊严,顾桃在游牧民族皱纹里寻找未被规训的野性,那些穿越暴风雨的镜头始终指向同一命题——影像不是现实的复刻机,而是文明基因的提取器。

站在智能影像的临界点,我们看到手持DV的鄂温克猎人、操控无人机的深圳少年、用AI重构历史的香港教授,正共同编织着人类视觉认知的新经纬。这个时代正在消解艺术与技术的楚河汉界,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时代的视觉史官。在数字洪流与人性微光交织的新纪元,我们期待更多镜头刺破表象的冰层,在算法瀑布中打捞真诚的倒影——因为每一次快门的震颤,都是文明向未来投出的探测光。






REVIEW
往|期|回|顾

影像浪潮 时代进程|国际影像文化周(中国·深圳)

公益影像创投会现场路演提案名单公布

10位全球影像大咖深圳面对面


壹起创:ideas.smallrig.com







昵称:
内容:
验证码:
提交评论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