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影像浪潮・时代进程”为主题的2025国际影像文化周(中国·深圳)于5月23日正式开幕。本届国际影像文化周涵盖SmallRig全球影像场景产业论坛、斯莫格公益影像奖颁奖盛典、以及SmallRig公益影像海报展、SmallRig公益影像创投会和SmallRig影像大师课等公众影像体验活动共三大板块。
当日傍晚,作为本届影像文化周核心活动之一的2025SmallRig斯莫格公益影像奖颁奖盛典,以一场红毯秀拉开序幕,来自全球的创作者及嘉宾身着盛装亮相,由奥斯卡金像奖评委杨紫烨领衔的国际评审团悉数登场。现场揭晓了斯莫格公益影像奖共22个奖项,包括12个铜奖、5个银奖、2个金奖,以及年度主题大奖、年度感动大奖和年度致敬奖。
“斯莫格奖属于所有相信影像力量、愿意用镜头改变世界的人们。”乐其创新SmallRig创始人兼CEO、乐其SmallRig影像发展基金管委会主任周阳在颁奖盛典开幕致辞中介绍奖项的诞生源于一次偶然的观影经历。2024年春天,他在从美国返航的飞机上偶然看到了纪录片《以火书写》(Writing with Fire)深受感动。影片讲述了一位印度女性坚持通过自媒体为被黑社会抢占土地的农民发声,揭露选举中的不公。尽管面临家庭歧视、社会压力甚至生命威胁,她依然坚持用影像发声,记录真实。这份勇气深深打动了周阳,让他重新思考影像的价值。他表示,乐其创新SmallRig始终在幕后为影像创作者提供优质产品与解决方案,但真正打动人心的,是用户使用这些工具去记录生活、推动社会的改变。他认为,企业不应止于“见物”,更应“见人”。正是这种思考,让乐其创新SmallRig走到台前设立了斯莫格公益影像奖,并面向全球发现和奖励优质的公益内容和优秀的创作者,希望通过持续的行动推动公益影像内容的创作、传播,分享公益的理念和善意善行。
周阳坦言道,“我们原本是想给予创作者一些支持,但最后才发现,我们才是那个被深深感动、被赋予力量的一方。3891部作品,是对这个奖项最大的肯定,也是我们继续走下去最坚实的理由。”他强调,“‘改变,始于看见’,不仅是一个主题,更是一种信念。无论是一只受伤的海豚、一个孤独的留守儿童,不论是不公不义的恶行,还是扶贫济困的善行,伤害、落后、愚昧、温暖、感动,都需要被看见。公益是世界通行的语言,善意能够连接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未来,斯莫格公益影像奖不仅仅是一个奖项,更将是一种持续激励、发现、连接公益影像创作者的机制。他表示,乐其创新专门设立了乐其SmallRig影像发展基金,用以常态化开展公益影像内容的创作、交流,发现公益项目和公益影像创作者,并为他们搭建连接的桥梁。周阳最后说道,“奖项从设立的那一刻起,就不再属于乐其创新SmallRig,而是属于所有相信影像力量、愿意用镜头改变世界的人们。在这个人人可为的影像叙事时代,让我们一起用善意连接世界,用善行推动文明,一起纪录,一起推动改变,一起以火书写。”
在颁奖盛典的现场,组委会为年度致敬奖获得者奚志农准备了一份特别惊喜:一段来自他拍摄滇金丝猴的拍摄地白马雪山的祝福视频。视频中,他的老朋友,同时也是他在滇金丝猴拍摄过程中并肩作战的路茸向导为他送上祝福。
而更让人动容的是,路茸向导并不只是出现在屏幕上,他从云南远道而来,亲自站在了奚志农面前。面对这份突如其来的重逢,奚志农难掩激动,潸然泪下。他表示,这段人与自然的缘分已经延续了数十年,那片土地,那群人,那些野生动物,早已成为他内心的“香格里拉”。从最初出于热爱拍鸟开始,到如今视影像保护自然为一生的天职,他始终希望用镜头让更多人看见自然之美、意识到生态的危机。
“这个奖不是一个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奚志农表示,他将继续前行,让更多栖居在中国土地上的野生动物被看见,也让更多年轻的影像创作者感受到自然的召唤。路茸向导表示自己的家乡是深山沟,海拔高、条件艰苦,奚志农却一直为了环境、为了生物多样性坚持拍摄,他要代表全村为奚志农以及为主办方代表周阳献上一个哈达。
全球野生动物摄影师
“野性中国”工作室创始人
唯一入选“国际自然保护摄影师联盟”的中国摄影师
曾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四十位自然摄影师之一
全球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则强调摄影师“在场”的伦理价值,其团队通过影像记录的濒危物种影像,已推动多项国家级生态保护政策落地。奚志农以四十年的野生动物摄影实践为核心,阐述了他对“在场”的深刻理解与使命担当。他认为,摄影师如同新闻或战地记者,唯有亲临现场才能捕捉最真实的自然瞬间,无论是美好还是残酷。他曾通过镜头呈现藏羚羊被盗猎者屠杀的尸堆与雪豹母子温情共处的反差画面,揭示自然的多面性,激发公众对保护行动的共鸣。这种真实记录推动了中国环保史上的关键转折:绿孔雀栖息地因影像证据被划入生态红线,藏羚羊数量从6万增至40万,牧民摄影师计划更让濒危物种的抢救性拍摄成为可能。面对当代影像技术普及化,他呼吁摄影师坚守职业态度——以在场本能记录时代,用影像参与生态叙事,正如他所说:“当自然保护区建到每个人心里时,野生动物保护才真正有希望”。
作为SmallRig斯莫格全球公益影像奖评审团成员,杨紫烨、顾桃、尤里·高尔克、顾雪、吕明响及主持人丁天,围绕公益影像的本质、创作标准与社会影响展开深度讨论。杨紫烨强调公益影像需通过细节传递真实情感,避免过度煽情,重视导演用独特视角讲述真实故事的能力,并以《颍州的孩子》为例说明影像对弱势群体的发声作用;顾桃认为艺术的核心是自然流露对生命、人性和爱的感知,其作品《雨果的假期》通过记录鄂温克少年与母亲的羁绊,以真实引发隐性社会反思;尤里·高尔克提出评判影片需关注前10分钟的叙事张力和视觉风格,强调创作者需在数字时代建立个人化表达以突围;顾雪从策展角度指出公益影像应激发跨文化情感共鸣,如《以火书写》通过女性抗争展现人性共通性;吕明响区分公益影像与纪录片的差异,认为公益影像更聚焦“生命影响生命”的浸润力量,并以熊猫爬树的真实片段为例解析叙事张力的构建逻辑。
关于影像的现实意义,杨紫烨关注边缘群体通过镜头获得社会认知的“显性改变”,顾桃则强调真实记录对未来的“隐性价值”,尤里·高尔克以拍摄上海爵士乐手的跨文化作品为例,说明个人视角对连接不同受众的独特作用。讨论最终回归“改变始于看见”的核心命题,嘉宾们共识公益影像需在真实与艺术间平衡,用真诚情感唤醒社会关注,通过个体叙事推动现实进步,而评审标准始终围绕创作者能否以独特风格呈现真实生命的力量。
圆桌论坛:
改变,始于看见——公益影像的可能性
SmallRig公益影像媒体联盟成立
公益影像推广计划